清晨迎着朝阳在南岸嘴练太极,午间在月湖景区的凉亭内下象棋,傍晚去江边踱步消食...吹长笛、组乐队、舞长龙、耍空竹......一个比一个玩得潮,一个比一个赛的精。
没错,汉阳的这群退休老人,硬是把晚年变成了“玩年”。一年四季,他们的欢声笑语间,是随处可见的美满,是触手可及的幸福,也是令人舒适的生活节奏。
每天上午9点「国博水系」的萨克斯演奏开启。
而在「月湖」,十点半钟刘阿姨和她的单簧管乐队准时在树荫下相遇。一首首世界名曲由她们演奏出来,潮流范儿十足。
“这些都是老年大学学的,吹了快4年了,吹得好有时候还会去演出呢!”刘阿姨一手摸着曲谱,一手拿着单簧管笑着跟我说。
退休的时光是漫长的,刘阿姨说,「琴台」遇知音,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上午一会就过去了,时间完全不够用。
与刘阿姨他们组“乐队”相比,张爹爹更喜欢“单打独斗”,直管萨克斯断断续续吹着贝加尔湖畔,有时流畅,有时磕巴,但一直乐在其中。「来,左——右——」,一湖之隔的「琴台大剧院」下,老远就传来阿姨们练舞的声音。
不同于广场舞,他们服装统一且精美,舞蹈难度较高,能坚持下来都是因为热爱。
排练汇总,她们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红裙随着身体扭动转圈,似笔走游龙绘丹青,缓缓生风,典雅矫健。
周阿姨看见我们拍摄,笑着跟我们说,要拍美一点,跳舞可是个时髦的事情!
虽然玩普通风筝的人还是很多,但四线风筝是退休老人们风筝圈里最时兴的运动。「琴台大剧院」和「琴台音乐厅」中间的空地,是放风筝的老人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此外,「鹦鹉洲长江大桥」下广场、「墨水湖公园」也是都停留着他们的身影。
陈阿姨是武汉风筝协会琴台队的队员,她刚退休两年,放了好些年的风筝,但是四线才学习没多久。
「四线风筝一般比较矮,每根线大概就是固定的37米,线长了就失去观赏性了。」她玩这个是因为颈椎问题,练习久了可以稍作缓解。这种运动型风筝难度大,玩得好的老手们可以摆各种造型,花、五角星、甚至文字等,如同阅兵时天上的飞机。看着天空中那些颜色,形状不一的风筝。如同他们的退休生活,丰富多样又五彩缤纷。午后,斜阳悠悠,行人满路。「琴台绿化广场」里,绿藤缠绕着石柱成为天然的凉亭,最适合下象棋了。王爹爹是他们公认下得最好的,退休十几年,除了下棋,最爱唱歌。只要不下雨,他们几乎都会在这里呆着。最长的一局,两个小时也是有的。

相同的故事发生在「龟山」山顶,一个简易棋盘,两个多年老友,下了半辈子。今天他输,明日你赢,他们并不以为意,开心玩嘛,也吸引游玩的朋友驻足观赏。清晨的「墨水湖公园」空气中弥漫着青草的香味,野草上的露珠还未完全消散,练太极的老人们早已过完了几个招式。练完太极后,提着刚买的油条包子去公园晃两圈,这时候通常会偶遇老友,默契的打个照面,一个上午的时光就算是有着落了。
在追求快的社会当下,让自己慢下来,也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智慧。
练太极的老人们,天生就有一种魔力。看着他们的一招一式,一举一动,心中自然生出诗与远方。

玩鸟的大爷是真的难找,去了「月湖」「墨水湖公园」「莲花湖公园」不下五次,终于在琴台大剧院左侧湖上观景的树荫下,寻到了他们的身影。

一张躺椅,几个鸟笼,是他们的全部装备。玩鸟的人一般是按照鸟的群体分的,一样的鸟就在一起玩。钟家村这里玩鸟的一般集中在「月湖」,「南岸嘴」和「龟山」。月湖这边主要是玩绣眼鸟的。鸟儿们的叫声时而稠密,时而稀寥,百啭千声,悦耳动听。闭眼倾听时,仿佛身在云端,或许,这就是诗和远方。

午后,太阳光线逐渐变得迟缓,「鹦鹉洲大桥」下的空气中带着微微凉风,舞龙的队伍就出动了。一条10多米长的彩带在手中盘旋而起,只见阿姨手提起彩带往上一扔,身体微微倾斜,一条长龙就成型了。同样的舞姿在「月湖」同步上演。龙舞得好不好,关键在龙头,熊大爷一边舞一边传授经验。如果用力过猛,彩带会变直。如果用力太平,龙就舞不起来。柳絮肆意飞舞,五颜六色的长龙或在天上或在空中。从远处看,呈现出一副绝美的生活画卷。早上七点,「墨水湖公园」里一个静谧的树林内,王大爷在抖着空竹。甩线,抛出,接扣,这些花活对他来说都不在话下。他退休多年,玩这个已经快二十年了。
绳子拉得快时,空竹在高速转动下会发出好听的哨声。抖空竹难度大,玩这个的并不多。
在「汉水公园」抖空竹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骑着自行车悠闲的来,玩累了就歇息。下午练练字,养养花,日子就这么过去了。“退休了,我却正年轻!”江滩、湖边、公园都是他们的足迹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