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场双年展,点亮一座城市
一场双年展,可以点亮一座城市
2022武汉双年展即将开展,届时不仅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合美术馆中将展出来自全球的400余件艺术作品,武汉的多个艺术空间也将设有平行展供市民游客欣赏。
2022武汉双年展共有五个专题,近日,记者专访“城市形态”这一专题的策展人——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吴洪亮立足武汉,由此进行多维建构。在他的介绍下,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卷徐徐展开。
“城市形态”不仅仅是做一个景观式的陈设,而是用艺术沟通世界,用作品渗入城市的脉动,在展览中激活城市景观与感官想象的关联,甚至当观众走出展厅之后,展览的视角或作品的视角会形成他们更个人化的、有一定浓度的、非感知惯性的新触点。
武汉的历史成就毋庸赘述,今日的武汉也是文化科技的繁盛之地。武汉如此丰富多面,因而展览希望尽可能地扩展视角,让观者感受多维度的武汉。
这一专题不仅邀请了画家、雕塑家等美术领域的艺术家,还邀请空间设计师、城市规划师乃至音乐家、心理学家。
让看展人找到
“我与城市的关系”
问:“城市形态”这一专题分为哪几个篇章?侧重点各是什么?
吴洪亮:“城市形态”尝试以武汉为思考的原点,从人类城市发展的历史与要素出发,从城市风景、情感世界、虚拟空间三个角度来解构,分为“物·理”、“情·理”、“数·理”三个部分,借艺术的形式加以回应。
“物·理”部分
可以看到熟悉的城市风景
“情·理”部分
作品更多附着于内在情感的表达
“数·理”部分
主要是依托各种数字技术创作的作品
问:此前,您透露想通过这一板块让看展人找到“我与城市的关系”,在策展时您是如何设计的呢?
吴洪亮:我们精选了武汉美术馆珍藏的部分武汉老照片、武汉美术馆原副馆长刘宇的以武汉为中心的大学新年贺卡的收藏,城市规划师黄焕的摄影作品来展现武汉这座城市的变迁,邀请了武汉的艺术家用作品来展现武汉故事,邀约了李津老师以中国画的方式展现武汉的过早文化,还有曾因种种因缘际会与这座城市产生交集,或者本来就是成长生活在这里的人到现场和大家做分享。
想象借助实体
重构城市现实与未来
在您邀约的作品中,不少是装置类的作品,有的甚至反映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运用,您是如何考量的?
吴洪亮:今天的世界,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虚拟空间已经是组织城市运作非常重要的引擎。这部分的作品,不仅是具象地呈现城市化的虚拟空间,也在通过这些无实体的想象借助实体的重构来塑造城市的现实感与未来感。
比如,
《有趣的世界·武汉》
是艺术家费俊
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
参展作品《有趣的世界》装置一的
延伸系列作品
该系列以参与式艺术的方式
邀请公众就特定话题
给予回应并展开共创
逐渐发展成一个不断生长的
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
本次武汉双年展的展览中,艺术家计划邀请十多位武汉本地居民进行共创,以“武汉元景”为主题,在虚实共生的元宇宙愿景下,共同探索和呈现武汉公众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想象。
问:您是怎么想到要把篮球场的概念做到展厅?
吴洪亮:我曾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一同到乡村调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要在定点帮扶县和对口支援县建设青少年体育基础设施,设想在湖北省红安县建设“杏花村篮球场”。
据当地县志记载,篮球场所在地与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关,因而得名。
在为“杏花村篮球场”提供创意支持的调研过程中,限像工作室积累了很多当地相关的资料,并在此触动下创作了新媒体作品《行》。
该作品依托的数据大部分来自对当地空间环境的记录,对不同年龄段居民们动态的捕捉,以及历史痕迹与人文传说的局部考证,是一个抽象的“印象模型”。
我们在展厅中将展现《行》这一作品。
如果以一个抽象的、宏观的视角观察,人与城市的互动仿佛一个有机体,随着时间的演进,物理空间的扩展与收缩,就像有着流动的生命。
城市被人建造而成,而人的身上,何尝不印刻着城市形态对我们的塑造呢?
展厅内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设置,譬如武汉是一座大学之城,我们还专门做了一个小书屋,里面会呈现手制书。
在户外的平台上,我们邀请了曾获红点室内设计最高奖的设计师冯羽做了一个可以在上面行走的作品,呈现出来会很趣。
温暖且有趣的展览
集中体现武汉软实力
问:看展人观展时会受到专业限制而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吗?
吴洪亮:“城市形态”这一专题我们是立足于武汉,展厅中的作品有对武汉元素的体现。
武汉人看到会会心一笑,而那些有武汉明显烙印的作品外地来汉参观的游客也能心领神会。
看当代的艺术展你只要是认真地去看、去听、去感受,都是没有理解障碍的。
当然,如果你具备当代艺术展览的知识系统会有更为深刻地感受。我想,我们这个展览会让大家感到温暖且有趣,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能领悟其中的深意。
问:2022武汉双年展的举行对武汉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意义?
吴洪亮:人类建博物馆、美术馆就是为了让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得以长期的保存下去,来告诉后人我们这代人做了什么,所以美术馆和博物馆最后就成为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聚集地。
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城市,既是“85思潮”的主阵地之一,又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现在以大型展览的方式来呈现一座城市对于文化的重视,对促进城市文化品牌的建构很有意义,这也是一座城市软实力最集中的呈现。
吴洪亮
1973年出生于北京,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协副主席。齐白石20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学者及策展人;2019年担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