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汉阳这里成全国热门!体验感拉满

汉阳这里成全国热门!体验感拉满


进入暑期以来

在汉阳古琴台总能遇见

拖着行李箱的年轻游客

——他们换上广袖汉服

模仿抚琴姿态拍照

用相机记录建筑的飞檐与月湖的波光

记者近日探访发现

承载着“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的古琴台

正以建筑、互动、体验为笔

将“知音文化”化作可触可感的具象风景

成为全国游客暑期

解锁传统文化的热门打卡地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知音文化根植风景里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有着千年文脉的古琴台,其建筑亦是历史的见证者与传承者。2024年4月,“修旧如旧”的古琴台焕新归来。



汉白玉筑成的方形石台,相传为伯牙抚琴之处,中央刻有“琴台”二字的方碑,字迹相传为北宋书法家米芾所书。四周的石栏围砌,栏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浮雕图。吉林游客海峰仔细看着浮雕感叹:“古琴台美得很别致。漫步其中,我对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对知音文化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图片
图片


来自湖南大学的大二学生小晋和朋友穿着精致的古装前来打卡拍照。在她的相机里,飞檐斗拱的建筑庄重肃穆,“高山流水”匾额高悬其上。“伯牙亭”翼然临水,引人遐想当年琴师在此抚琴的孤高身影。小晋说,站在古人抚琴的地方,才明白他们如何将情谊藏在亭台布局里,“美好是可以被感知的”。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互动让千年文化“活”起来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在古琴台广场的水池边,一张不锈钢古琴放置于石台上,琴身通体呈黑色,长约2米,不少游客在此试弹、拍照。“刚才上手弹奏了一会,音质跟木质古琴差不多,觉得非常新奇。”市民刘先生带着女儿来游玩,并为孩子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动人传说与古琴台的悠久历史。


图片

就在古琴不远处的书法亭里,两位游客正在提笔书写。景区内,在“琴园”“琴堂”“高山流水馆”等多个展馆都有互动装置,游客可尝试自制一把个人专属的电子古琴,或在屏幕上尝试弹奏一段古琴曲目,体验感拉满。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期待更深度的“知音共鸣”

<svg viewbox="0 0 1 1" style="float:left;line-height:0;width:0;vertical-align:top;"></svg>


景区内,穿汉服游园的年轻人成了一道风景。“这里的建筑太适合汉服了,每一帧都像从故事里走出来的。”来自成都的小李说,景区内要是能有古琴妆造体验项目就更好了。

导游小路带着3位广东游客在园区游览。她表示,现在游客不仅想观景,更想“代入”。可以设计“寻找知音”的实景剧本游,让年轻游客、亲子家庭在互动中扮演角色,肯定能更懂这份知音文化。大学生小朱期待推出更多设计精巧的文创产品,“比如刻有知音诗句的书签、能弹出简单旋律的迷你古琴,让知音文化可带走、可传播”。


图片

傍晚的古琴台,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带着不同的收获离开——或许是一张汉服照片,或许是亲手弹出的旋律,或许是对“知音”二字更真切的理解。在这里,知音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亭台的光影、琴弦的震动、人与人之间的共鸣,这正是古琴台在暑期吸引无数游客的秘密。




上一篇:今日,汉阳队出征!足球盛宴嗨翻夏夜

下一篇:没有了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