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汉江,亲切的“小河”

汉江,亲切的“小河”


图片

🌊


汉江被武汉人亲切地称作“小河”。它是两岸居民的乐园,伴随他们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月湖桥还没修建时,汉阳人游过汉江去逛汉正街,汉口人则游过汉江来汉阳的炒菜馆子大快朵颐。虽然两岸有轮渡相连,但有住在汉阳的人每天游泳到汉口上班。汉江窄,抓一根竹竿就漂过去了。


图片

如今十多座大桥横跨汉江,而汉江边玩水的人更多了。

今年汉江水位偏低,老码头、工厂遗迹相继浮出水面。游玩的人在汉江南岸发现一块“汉阳兵工厂界”石碑,揭开了汉江叱咤风云的历史。100多年前,汉江边的工厂正推动中国走向工业化。

所以,汉江到底是什么?

图片

△南岸嘴,左为长江,右为汉江,因含沙量不同,两江水色不一

图片
△阳光洒在车水马龙的月湖桥上



图片

图片

对于看惯了长江的武汉人来说,汉江太小了。江汉桥下汉江才100多米宽,两分钟就走过去了。

图片

又因为汉江从襄阳到武汉段别称“襄河”,所以人们把江汉称作河把长江称作江;也有一些人称长江为大河,称汉江为小河。在武汉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就是平平无奇的一条河。

因为它相对长江很小,所以常常被人忽视,以至于有时提到网红的古田桥在汉江上也会让人些许惊讶。

图片

汉江究竟是大还是小?

汉江源于陕西省秦岭南麓,汇集诸多支流之后流入湖北,再横穿湖北中部,汇入长江。干流全长1577千米,相当于武汉到重庆一个来回。

汉江是长江第一长支流,但其水量只有长江的二十分之一,比不上湘江、赣江、嘉陵江,下游河道宽度往往也只有长江的五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

不过,这样的体量放到北方绝对是大个子。作为中国母亲河之一的黄河,其水量仅仅与汉江相当。同在北方的海河、辽河等就比汉江小多了。所以汉江其实一点不小

图片

江汉平原能成为鱼米之乡,汉江百万年的塑造功不可没。和长江一样,汉江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把洼地填平,带来大量河水把平原雕琢为水乡。如果把长江看做大海,那么汉江就是注入大海的河流,江汉平原则是汉江的“三角洲”

数千年来,汉江下游河道在其“三角洲”上来回摆荡,既给当地带去沃土良田,也带去洪水灾害,还深刻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变迁。

武汉西南的东荆河通顺河等都是汉江的分支,而半个江汉平原也都有汉江奔流的痕迹。

图片

说来也奇妙,汉江的肆意奔流恰恰造就了如今汉江武汉段的“小”。

其实汉江中游水面十分宽阔,在襄阳等地,汉江往往可达500甚至1000米宽。但到了平坦的江汉平原,汉江频繁改道、分汊,使得河道难以持续拓宽增大。如今汉阳和汉口之间的河道也才稳定了几百年。

也正是汉江下游的偶然变动,深刻影响了武汉的城市格局。



图片

图片

一说到武汉,大家就会想到江城,想到长江对于武汉的重要性。但其实,汉江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产生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奠定了武汉三镇的基础,没有它就没有今日的武汉。

如今的武汉长江江面上,船舶来来往往,如车水马龙的快速路。尤其是在阳逻港,万吨级的海轮满载着货物运往海外。

但以前可不是这样。古代木质的小船经不住长江的惊涛骇浪,它们往往在长江的支流入江口、沙洲间的支汊停靠。

图片

对于陆路交通不便的古代,水路交通至关重要。长江干流只能沟通东西,要连接南北还要靠它的支流,汉江正是其中条件最好的一条。

在古代,除大运河外,汉江是南方便捷连通中原、关中的仅有通道,大量货物、人员通过汉江南来北往。

图片

明成化年间(1465-1487),汉江在郭茨口附近裁弯取直,干流水流增大,通航条件改善。

一时间“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


注: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成化年间汉江改道,自龟山南麓入江转为龟山北麓入江,才有了汉口。但也有文献记载,那时的汉江本身就是由龟山北麓入江,只是在郭茨口发生了裁弯取直。


图片

如果没有汉江,武汉这座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或许将大大缩减。不过这也并非意味着汉江的落寞。



图片

图片

汉江的航运优势让位长江,但它仍然十分重要。

清末张之洞督鄂,把武汉带入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汉阳铁厂便位于汉江南岸、龟山脚下,与之作伴的还有汉阳兵工厂、针钉厂、钢药厂等一系列近代工业。

著名的“汉阳造”步枪就来自于此,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美援朝,都有“汉阳造”的身影。百年前,正是这些工厂为中国的革命和工业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片

武汉最早的自来水厂既济水厂就于1909年在汉江边建成通水,武汉人第一次拧开水龙头就能接到干净的生活用水。此后近半个世纪,它一直是武汉唯一的公用自来水公司。

如果不是汉江,武汉人喝上自来水或许还要等更久。由于汉江水质好,100余年后的今天,仍然在为200多万居民提供自来水,占主城区的四分之一。

图片

在水厂附近,纱厂、面粉厂、石灰厂、火柴厂、肥皂厂等等一家接着一家。风靡一时的“青龙牌”肥皂就产自这里的太平洋肥皂厂。

这些工厂把先进生产技术引入武汉,几乎承包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武汉人的现代生活,从汉江边发源

图片

1949年之后,汉江两岸的工厂如雨后春笋。

汉阳铁厂、兵工厂旧址上建起市国棉一厂、机械厂、汽车厂......从日用百货到家具家电,那时的武汉人离不开“汉江造”。


而汉阳江边,市一、二、三、四砖瓦厂一字排开,为武汉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图片

城市的发展、产业的升级让许多工业撤离主城区。原址上,美好正在发芽。

琴台音乐厅、琴台大剧院十几年来给无数人带去艺术盛宴,武汉美术馆(琴台)又以自己的独特造型惊艳世人,工业遗址变身公园,老码头成为亲水平台,江滩上铺满花海……

当年满足我们物质生活的汉江,如今正在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图片


相对于长江的磅礴与伟岸,汉江是亲切与温情的。长江流向广阔天地,汉江流进武汉人的心里。

汉江“又窄又浅”,不会让人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会让人悠然自得享受生活。

但和长江一样,汉江既是城市的天堑,也是城市发展的催化剂。没有两江,武汉会大为失色。

或许正如武汉的名字,武与汉,汉江占了一半


👇旋转手机观看

图片




编辑 | 张盼
来源 | 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片



上一篇:@汉阳人,这篇能看懂的都是学霸

下一篇:没有了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