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文章模块栏目内容页

袁氏飞叉

袁氏飞叉

飞叉,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已有近1500年历史,为少林一代禅宗初祖达摩所创。它是十八种兵器中最难练的兵器。这一技艺能使人活动四肢,练的是手、眼、身、法、步,能使人强筋壮骨、强心健肺,还可以娱乐身心、解压消疲,同时对旁人还有很强的观赏性。

这种融合了武术、杂技、戏曲,以民间游艺为主要舞台的飞叉表演自宋代开始成形。在宋代,当时民间有大量被称为百戏“社火”、“开路”的各种民俗演出活动,飞叉这样一个极具传说色彩、民俗色彩、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技艺便有了其十分合适的生存与发展的舞台。

历经千年的演变与发展,飞叉表演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适用于现代舞台表演的、近似于舞蹈表演的技艺,其表演所用飞叉重量轻(一般不超过5斤),动作难度小;另一类飞叉技艺则基本上保持了其创立初期的原汁原味,并略有创新,这一类表演要求飞叉重量重(可达38斤),常以钢质飞叉为道具,套路动作仍属于武术范畴,因此也就要求练习者须有一定的武术基础,这一类飞叉技艺已近失传。

如今袁氏飞叉技艺的套路主要有十八个基本动作,具体名称如下:盖顶,过头,背剑、撇高,单抄,双抄,前踢,后踢,缠腰,过脚,单抱月,双抱月,缠颈,拱叉,穿裆,前背,脚单抄,脚双抄。其中,后六个套路动作为传承人袁明新的创新动作。这十八个基本动作又能衍生出七十二至一百余种动作变化。

图册

  • 袁氏飞叉 (2)
×
Slide 1
Slide 2
Slid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