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汉汾酒酿造技艺
黄鹤楼酒汉汾清香型酿造技艺利用大曲、高粱、水为主要原料,经陶坛地缸发酵,采取一清到底、清蒸两次清等步骤酿造清香型白酒的一种传统技艺,起于清代,并不断延续,至今已有360年,现主要由黄鹤楼酒业武汉基地传承。
据《武昌府志》记载,此技艺可追溯至康熙元年,河北陆续有人到武汉发展酿酒业,以当时清香型白酒技艺融入荆楚地区酿造之法,所酿白酒时称“汉汾”。后来,武汉地区“李大有”“老天成”等槽坊(黄鹤楼酒业前身)因酿制汉汾酒相继兴起。尤其到光绪年间,相传老天成所酿汉汾酒被张之洞进献光绪皇帝,此项技艺因而名扬天下。1952年,“老天成”等槽坊合并为国营中南酒类实验厂,1953年,“白康”“同源”等汉汾酒槽坊并入,改组成立国营武汉酒厂。1979年,国营武汉酒厂产能破万吨,成为全国产能最大的酒厂。1984年、1989年,用此技艺酿造的黄鹤楼酒蝉联两届“中国名酒”称号。
该技艺共有135道工序,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主要工序包括:原料选种、原料基地选址、人工制曲、高温润粮、蒸煮糊化、摊凉下曲、入缸发酵、上甑蒸酒、量质摘酒、陶坛储存、隔离灌装等。
黄鹤楼酒汉汾清香型酿造技艺充分利用武汉的气候特点,取用深层汉江地下水,精选糯高粱,以大麦和豌豆制成的清茬曲、后火曲、红心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陶坛地缸低温固态发酵后,采用清蒸二次清酿制技艺,形成黄鹤楼汉汾清香型酒“清香纯正,清雅协调,入口绵甜,香味协调,醇厚爽洌,尾净香长”的特有风格。